《易经》的成书年代与形成过程
📜 《易经》的成书年代与形成过程
《易经》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,其创作非一人一时之功,而是跨越数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,传统概括为“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:一、上古伏羲时代(约新石器时代晚期)
符号起源:伏羲据传受“河图洛书”启示,创制先天八卦(☰乾、☷坤等),以八种自然现象(天、地、雷、风、水、火、山、泽)象征宇宙基本规律。
无文字阶段:仅有卦象符号,用于占卜与自然观测。
考古关联:黄淮平原的早期农业文明(如贾湖文化,约7000年前)中出现的龟甲占卜痕迹,可能与易经萌芽相关。
二、中古周文王时代(商末周初,公元前11世纪)
六十四卦体系:周文王被商纣囚禁于羑里时,将八卦两两重叠,推演成**六十四卦**,并撰写**卦辞(每卦的核心释义)。
爻辞补充:其子周公(姬旦)进一步为384爻(含用爻)添加**爻辞**,解释各爻吉凶。
定名《周易》:此版取代失传的《连山易》(神农氏)、《归藏易》(黄帝或商代),成为周代官方占筮经典,“周”既指朝代,亦含“周普无所不备”之义。
三、下古孔子时代(春秋战国,公元前5-4世纪)
哲学化升华:孔子晚年研《易》“韦编三绝”,作《易传》(又称《十翼》),含《彖传》《象传》《系辞》《文言》等十篇注释。
突破:
引入阴阳辩证(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)、太极本体(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”)等哲学概念;
将占卜术转化为宇宙观与伦理体系,强调“观象修德”“与时偕行”;
提出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”,奠定中国形而上学基础。
文本定型:战国时《易传》附入经文,形成今本《周易》(经部卦爻辞 + 传部哲学阐释)。
历史意义与文化影响
1. 经典地位:汉代列为“五经之首”,宋代理学(如朱熹《周易本义》)进一步融合儒道思想诠。
2. 跨领域影响:
哲学:启发道家黄老之学、魏晋玄学、宋明理学;
科学:卦象符号推动二进制(莱布尼茨)、量子互补性(玻尔)等科学发现;
文化:渗透中医、风水、武术、艺术等传统实践。
3. 核心思想:
变易(宇宙永恒变化)、
简易(规律至简)、
不易(变化中有恒常)——三者构成“易”的核心精神。
从巫卜符号到哲学巨典,《易经》凝聚了华夏文明对宇宙规律的终极探索,其层累成书的过程(约公元前3000年–前300年),正是中华文化从蒙昧走向理性觉醒的缩影,被誉为“大道之源”。
superstarmy.com
总编原创,欢迎转发请注明出处
投稿热线电子邮箱:

